比大小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大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大小教学反思1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习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这节课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开始,是铅笔比长短。这里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且比长短也是对前一节课比较知识的复习,其形式也相似于后面的计算条比长短,所以也是后继学习中学生能力与知识的起点。
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好办法来记忆。我编了一首儿歌来记住这这两个符号“大口对着大的数,尖尖对着小的数,向左开口是大于,向右开口是小于”。
整堂课的教学我以课本为基础,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学习过程中有学生会受前面知识的影响,看一幅图画写出两个不等式。这里要和学生讲清一般我们在看图比较时,总是从左往右比。
比大小教学反思2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并不难,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凭直觉或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直接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学会“一一对应”方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以及倾听的能力。在教完知识点后,让学生自己找图中还有哪些是同样多的,谁多谁少,并让学生操作,加深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本节课中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看头和尾对齐的图形时,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把这类题目出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突出了“一一对应”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还不错,但学生在倾听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还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学生玩学具,争取下次在常规方面多下工夫。
比大小教学反思3在休息了半学期之后我开始了我的教学工作。今年我加入了一年级组开始了又一轮新的征程。在一个月的常规训练后我迎来了一年级汇报课。就是这个汇报课让我的十一假期过得是异常充实。心里有着长久不讲这样公开课的紧张,又希望让自己尽快的适应学校这种紧张的节奏。伴着这样的心情我备课、试讲、修改。最终把这节《比大小》展示到了大家面前。
比大小这节课首先由小猴和水果的乱图引导学生按照比多少的形式摆成象形统计图的直观图,之后通过观察、描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前让学生感受小猴与水果的多少关系时用的时间比较多导致后面没得内容过得比较快,很多基础练习没有做完。比多少的内容前面已经学过这节课让学生说一说即可,重点要突出每一种数量关系可以简单地用相因的符号表示。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一句很长的话在数学里我们就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也是我们在解读教材时没有很准确的把握住教材才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漏洞。准确把握教材是我们要联系的教学基本功。只有多读课标、认真分析教材及教参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还有就是上课过程中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不能很好地把握。对于学生的回答到底说到什么程度有几名学生回答在上课的时候就掌握不好。有的时候很多时间浪费到了这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今天上了这节课后在领导及几位老师给我指导我才明白。在备课的时候你要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预设学生能有的'回答还要明确自己想得到一个什么答案这样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能很好的把握住时间。在一些概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可直接告诉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记忆就行。
所以针对这节课,有比多少很快的引入重点内容符号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观察记忆,找到符号之间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帮助学生理解、区分、记忆使用。再就是书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一年级的学生书写的速度比较慢这里就要留出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能规范的在田字格中书写3个符号。最后再在练习中巩固对于符号的应用。这样这节课的重难点就都突破了而且学生掌握的也很好。
总之每一次的公开课后都能有一些进步。这次我就学到了如何看教材以及区分教材里的新旧知识帮助我能更好的把握教材。再有就是如何掌控课堂,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有几个同学回答、回答到什么程度我都可以把握好了。不会再让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掉,在学生精力集中的有效时间里把握的教学任务完成。提高课堂效率也就给自己减轻负担了。
比大小教学反思4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开口向左是大于号;“
比大小教学反思5《比大小》一课主要是在初步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简单分数(分母不大于10的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比大小》。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我充分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借助面积模型让学生经历比较的探索过程,掌握比较的方法。
一、在操作中理解
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上。在比较1/4和3/4谁大谁小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而后请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画图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验证环节,有的用正方形,有的用长方形,有的用圆形等各种形状来表示心中的1/4和3/4,由于经历了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对于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不断的形成表象,因此对于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大小》》。
二、 ……此处隐藏3779个字……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比大小教学反思11本节课根据猴子香蕉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以及各自的数量,让图片中几种水果与猴子之间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教授“=”、“>”、“
整节课的结构比较清晰,环节的创设也十分紧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摆小棒这一环节对比大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还运用简单的小口诀(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朝小数)帮助学生很好的运用三种符号,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独自解决比大小这类题型。
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缺少情景创设,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图片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符号教授过后,让学生的读写练习进行的还是太少,应该让学生单独叫几个人读一读、同桌读、男女生分开读以及全班读等不同的形式朗读,再让学生多次练习,在空中抒空、同桌的手心里写、书桌上写以及在书中的田字格里写。三个符号每讲完一个之后应该都出示对应的练习题,不要都讲完之后在让学生做练习,这样不如讲一个做一个最后在统一混合练习达到的效果好,讲一个做一个的话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大小教学反思12通过第一单元比多少的学习,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少些等知识已经初步的感知。只是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
基于“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因此上课时,我就以看图听故事《帮小猴们分水果》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学生对粗象的数字确实不是很敏感,还缺乏数感。个别同学对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不是很清楚。如当我用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两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的时候,学生还不能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有些同学还不知道数字到底是哪个大哪个小。
回忆整堂课,我觉得给同学们自主思考的机会太少。如在记忆“大于”“小于”号的时候,我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而是按自己的顺口溜帮助学生们记忆。还有些知识点没落实到位,如看上去很简单的“大于”“小于”的书写及读法。
比大小教学反思13活动目标
1.认识“”,理解符号的含义。
2.会比较10以内的数字大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填写对应的数字
2.数字卡1-10,符号卡片“> < ”两套。
活动过程
一、复习数字1-10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数字卡片,你能说出是数字几吗?
是数字几,你就可以拍几下手?
2.幼儿看数字几,并用拍手表示数量。
二、认识>号和
1.教师出示数卡6和7,引导幼儿判断谁大谁小。
(1)提问:6和7中间可以放哪种符号?
(
(2)小结:
2.练习:出示数字7和8
(1)哪个大?哪个小?中间放的什么符号?为什么?应该怎么读呢?
(2)小结:8大7小,中间放小于符号,因为屁股尖尖对着小数,所以7小于8.
3.出示6和5
(1)提问:这是数字几和几?哪个大哪个小?
(2)教师把“>“符号放在6和5的中间,告诉幼儿这是大于符号,大嘴巴朝着大数笑,所以6小于5。.
4.比较符号、观察不同
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
三、游戏巩固
1.请两个小朋友各选一个数字,再请一位小朋友上来选符号站在他们中间。
2.请一个小朋友拿着符号,让两个孩子分别站两边。
3.请小朋友看一看,他们站得对不对。
四、趣味练习:填写对应的数字
1.讲解作业要求
2.教师指导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大于符号和小于符号,用他们可以来比较数字大。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认识“〉”和“〈”,能准确区分“〉”符号和“〈”符号。整个活动的层次比较清晰,孩子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和“〈”,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操作的过程,大部分孩子能正确区分符号,并能准确的在两个数字中选择符号,虽然孩子能进行区分,但在表达上有些孩子会出现读错现象,主要是对符号的认识还不够,我将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辅导及帮助,让孩子在正确区分的基础上并能掌握正确的读法。
比大小教学反思14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两个数量哪个多、哪个少的实际问题,甚至亲自解决过类似的问题。但是,究竟怎样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根据这些情况,我首先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根据经验来比较家人的年龄大小,从而引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紧接着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围绕“小松鼠和小白兔比,谁拾得多?也就是多少和多少比?”引出46和38比。让学生在比较46和38(十位上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时,自己尝试比较,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四十几比三十几多,也可以比十位,十位上4比3大,从而得出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先比十位。
再通过比较十位上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和比较100与两位数的大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思考,让他们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互相交流将比较方法得以提升,让学生知道碰到十位相同,再比个位。两个数位不同的数进行比较,则数位多的数大(即三位数比两位数大,两位数比一位数大)。目的在于体现由易到难逐渐完善比较方法的意图,最后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比较。
比大小教学反思15这是上周三上的一节课,那一天实在太累,办公室电脑罢工,打印机罢工,所以请允许我也罢工一下吧~不过欠下的总是要还,趁放假三天,决心还清。
这一节课是继1—5数的认识以后学习的,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并借助“>”“<”“=”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首先我通过3只小猴郊游分水果这一情境导入,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桃子3只,猴子3只,桃子和猴子的数量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接着分香蕉,猴子3只,香蕉2只,分不够,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开口在前,我们编了一句儿歌“开口在前大于号”。最后分梨,猴子3只,梨4只,猴子比梨少,3比4少,可以用符号“<”,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编了一句儿歌,叫“尖尖在前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大的朝大数。
孩子在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些数字和符号卡片,让孩子动手摆一摆。1—5的数字,三个符号,如何用这些卡片组成不同的式子,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